做好一个小程序需要学会思考_小程序开发
2021-03-18 22:18:59
做好一个小程序需要学会思考_小程序开发
对独立创业者的建议:找三个人商量,等一个星期。
 
找三个人商量,意思是有问题找三个不同的人讨论:
 
第一个人,是公司内部值得信任的高管,或者是跟这个决定特别相关的旁观者。
 
比如,公司如果要做技术的变革,把销售主管找来讨论。
 
公司变革这件事情与他特别相关,而利益又不相关,此时销售主管就是特别相关的旁观者。
 
比如,公司要进入一个新行业,先找技术总监来讨论,听听他对新行业打法的想法和看法。
 
因为你肯定会和直接负责运营的高管沟通讨论,在这之前,跟相关岗位高管讨论,技术、法务、财务等等,获得更全面充分的信息。
 
第二个人,是公司外部值得尊敬、或佩服的老师。
 
老师是指这个人值得你学习,他有一些好的决策模型,或者说他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、更宽的维度去思考问题。
 
比如,导师、行业专家、战略顾问。
 
并不是说老师比创始人优秀,而是他能从外部视角来看公司,从空中来看,为决策获得更多维度的思考。
 
有时候,站在你创始人的位置上,可能反而看不清楚。
 
第三个人,是你的好朋友,或者你亲近的人。
 
好朋友,通常很了解你。你的性格,你的为人,他知道你的风险偏好。
 
如果你平常特别容易冒险,他可以把你往回拉一拉。如果你这人特别谨慎,他可以催催你,你不能等啊。
 
其他人或许会根据情况,和你的关系远近,选择性地说一些话,而好朋友会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。
 
第一个人,是从内部视角,获得更全面充分的决策信息;
第二个人,是从外部视角,为决策获得更多维度的思考;
第三个人,从亲密视角出发,增加信息,避免不理性决策。
当然,决策的难度不同,实际上找的可能不止三个人。我们说的三个人,更多指三个维度、视角,这缺一不可。
 
找三个人商量,至少找三个人商量。然后,等一个星期。
 
等一个星期,是因为在商量的过程中,你收到的所有信息和答案,可能不是深度思考的。
 
比如,在向有些高管提问时,我发现他们几乎不用思考就能迅速应答,似乎显示出很强的能力和专业性。
 
这是深度思考的答案吗?
 
其实不是。他们经过了训练,他们脑中有很多答案模型,所以开口就能给答案,给一二三。
 
如果第二天,再问他同一个问题,那一二三点,他可能已经完全忘记了。也就意味着,他当时的回答,不是深度思考。
 
所以,作为创始人,你需要时间来整理沉淀。
 
等一个星期,更重要的目的是,让你的情绪过去,你决策是基于理性还是情绪。
 
比如,做To C和To B的产品,很大区别在于决策不一样。
 
C端很多产品金额相对较小,做或不做,决策起来特别快。B端产品金额往往较大,决策流程长,审批决策复杂。
 
这就好比,你买牙膏和买房,决策时间和模型是不同的。
 
今天公司要做一个重大决策,不会像买只牙膏一样,简单就定了。
 
而当你好不容易做了个决策,可能特别着急,想要直接拍板,立即执行。这时你有情绪,有紧迫的情绪,而你可能没注意到。
 
要知道,这个重大决策可能会影响公司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。等一个星期的目的,就是让你的情绪过去。
 
不在情绪驱动下做决策,对个人创业者来说,决策质量会提高。
 
如果有些决策非常重要,或者确实需要立刻拍板,等不了一星期。至少等三五天、等到下午,都行。
 
让情绪过去,再做决定。

声明:本文来自于互联网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平台立场,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和其它问题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即时修改或删除。

相关推荐
做好一个小程序需要学会思考_小程序开发

2021-03-18 22:18:59

做好一个小程序需要学会思考_小程序开发

对独立创业者的建议:找三个人商量,等一个星期。
 
找三个人商量,意思是有问题找三个不同的人讨论:
 
第一个人,是公司内部值得信任的高管,或者是跟这个决定特别相关的旁观者。
 
比如,公司如果要做技术的变革,把销售主管找来讨论。
 
公司变革这件事情与他特别相关,而利益又不相关,此时销售主管就是特别相关的旁观者。
 
比如,公司要进入一个新行业,先找技术总监来讨论,听听他对新行业打法的想法和看法。
 
因为你肯定会和直接负责运营的高管沟通讨论,在这之前,跟相关岗位高管讨论,技术、法务、财务等等,获得更全面充分的信息。
 
第二个人,是公司外部值得尊敬、或佩服的老师。
 
老师是指这个人值得你学习,他有一些好的决策模型,或者说他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、更宽的维度去思考问题。
 
比如,导师、行业专家、战略顾问。
 
并不是说老师比创始人优秀,而是他能从外部视角来看公司,从空中来看,为决策获得更多维度的思考。
 
有时候,站在你创始人的位置上,可能反而看不清楚。
 
第三个人,是你的好朋友,或者你亲近的人。
 
好朋友,通常很了解你。你的性格,你的为人,他知道你的风险偏好。
 
如果你平常特别容易冒险,他可以把你往回拉一拉。如果你这人特别谨慎,他可以催催你,你不能等啊。
 
其他人或许会根据情况,和你的关系远近,选择性地说一些话,而好朋友会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。
 
第一个人,是从内部视角,获得更全面充分的决策信息;
第二个人,是从外部视角,为决策获得更多维度的思考;
第三个人,从亲密视角出发,增加信息,避免不理性决策。
当然,决策的难度不同,实际上找的可能不止三个人。我们说的三个人,更多指三个维度、视角,这缺一不可。
 
找三个人商量,至少找三个人商量。然后,等一个星期。
 
等一个星期,是因为在商量的过程中,你收到的所有信息和答案,可能不是深度思考的。
 
比如,在向有些高管提问时,我发现他们几乎不用思考就能迅速应答,似乎显示出很强的能力和专业性。
 
这是深度思考的答案吗?
 
其实不是。他们经过了训练,他们脑中有很多答案模型,所以开口就能给答案,给一二三。
 
如果第二天,再问他同一个问题,那一二三点,他可能已经完全忘记了。也就意味着,他当时的回答,不是深度思考。
 
所以,作为创始人,你需要时间来整理沉淀。
 
等一个星期,更重要的目的是,让你的情绪过去,你决策是基于理性还是情绪。
 
比如,做To C和To B的产品,很大区别在于决策不一样。
 
C端很多产品金额相对较小,做或不做,决策起来特别快。B端产品金额往往较大,决策流程长,审批决策复杂。
 
这就好比,你买牙膏和买房,决策时间和模型是不同的。
 
今天公司要做一个重大决策,不会像买只牙膏一样,简单就定了。
 
而当你好不容易做了个决策,可能特别着急,想要直接拍板,立即执行。这时你有情绪,有紧迫的情绪,而你可能没注意到。
 
要知道,这个重大决策可能会影响公司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。等一个星期的目的,就是让你的情绪过去。
 
不在情绪驱动下做决策,对个人创业者来说,决策质量会提高。
 
如果有些决策非常重要,或者确实需要立刻拍板,等不了一星期。至少等三五天、等到下午,都行。
 
让情绪过去,再做决定。